八月初,选秀正式开始。
不同于前朝,本朝选秀无需经由地方初审,秀女们因报名地点的不同而被划分出先后,分批次进行检阅。
初选由皇后或后宫中的高位妃嫔负责,剔除掉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如残疾痴傻、容貌丑陋、举止粗鄙者)。
初选合格者入住储秀宫,学习一段时间的宫廷礼仪后,由皇帝亲自复选,合意者记名,未记名者则被赐金放还。
分批次将全部秀女检阅完毕后,颁布诏书,正式册封或赐婚。
本朝,元康帝曾先后册立过三任皇后,可惜红颜薄命,每一位的寿数都不长。所以目前,宫中位份最高的是第三任皇后佟氏的妹妹,时任贵妃的小佟氏。
小佟氏也是皇帝嫡亲的表妹,佟皇后薨后,元康帝便将她召入宫来,直接册封为贵妃,掌管凤印。只是她年岁尚小,虽有凤印在手,然而宫务这种繁琐又棘手的工作可不是简简单单一道诏令便能捋顺的,因此这届大选,负责初选的除了贵妃,还有宫中的另外两位实权人物,宜妃与惠妃。
宜妃是五皇子与九皇子的生母;惠妃则是大皇子的生母,同时还养育了卫贵人所出的八皇子。两人皆是元康帝年轻时候的宠妃,此时虽年纪大了,然而手里握着宫权,膝下又有儿子傍身,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本次选秀,除了为皇帝选妃外,按照元康帝的意思,还要给三位适龄的皇子,即八皇子、九皇子、十皇子赐婚,同时已经大婚的几位皇子屋中也会进一些人,而这也是宜妃与惠妃愿意插手此番选秀的原因。
当然,除了有三位皇子的正妃之位虚位以待外,宫妃之位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毕竟元康帝正当壮年,又有佟氏的煊赫做榜样。不过,本届秀女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东宫。
东宫虽然已有妃嫔媵嫱近二十人,但大多位份低微,品级最高者不过是五品的宝林,根本不足为虑,何况最为重要的是——太子妃之位至今还空悬未决!
储秀宫中,宝钗自迎春处归来,缓步走回暂居的屋舍时,隐隐约约地,她又听到了顺风而来的属于年轻女孩子们的娇声笑语。
“……东宫……”
“太子俊秀非凡……”
“……宫女说……”
宝钗的脚步不由地停了停,她犹豫了一瞬,小心地左右张望一番,然后便熟练地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凑过去。绕过两人合抱粗细的红漆大柱,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爬满了藤蔓的蔷薇花墙,谈话声果然又是从不远处的小花园中传来的,此时离得近了,宝钗侧耳细听,很轻松地就能辨认出那些声音的主人们的身份。
因着太子妃之位长期空悬,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官宦人家将家中女儿们的婚嫁事宜向后推迟了,其中不仅有公侯世家的贵女、书香世家的千金,甚至还有几大异姓王府与公主府的郡主、翁主们,而按理说,后者是可以无条件免选的。
因选秀是以报名地点为划分、分批次进行检阅的,所以宝钗虽出身皇商之家,依旧得以进入了首批的检阅名单。接到通知时,宝钗原还心生喜悦,因为按照过去的实例,首批检阅的秀女们中选率更高,然而等通过初选,入住储秀宫中后,宝钗的喜悦便如烈日下的细雪般迅速消融了。
京城向来是权贵云集之地,便不说公侯勋贵,又或者书香世家,本届大选单是适龄的翁主便有三位。其中一位乃是先帝养女、当今圣上的堂姐舒宁公主所出之独女,及笄时便被圣上亲赐了郡主爵位的吴氏贵女;另外两位则各自出身于两座异姓王府,北静王府与南安王府。其中北静王府的那位乃是北静郡王水溶同父异母的庶妹,南安王府的那位则是南安郡王霍荻最小的嫡女,这两位贵女因尚未及笄,因此还没有受封,不过身为郡王之女,两人最高能受封郡君,最低也会受封县君,前途一片光明。
相较于三位翁主,不说出身皇商世家的宝钗,便是出身勋贵的贵女们也要相形见绌,可能唯有尚书们、太傅太保、封疆大吏以及某些将军家里的女儿们能够与之抗衡了——就像此时在花园中嬉戏笑谈的,除了三位翁主外,另一道温文和婉、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的主人,宝钗知道那是谁,石氏,幽州刺史石广陆之女。
此番大选,虽元康帝不曾明言,然而谁都知道,太子既已加冠,距离正式册立太子妃便不远了——要知道民间男子大多十五六岁便已婚配,皇室虽然晚些,一般也不会超过二十岁,太子如今二十有一,再拖下去就显得不像话了,因此十有八九,太子妃就当出自于本届大选了。而在本届秀女中,有希望成为太子妃的名门闺秀大概有那么五到八位,石氏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本朝立国至今,因两位先帝的在位时间较短,所以直到第三代的元康帝时,一些规矩法度这才逐渐完善起来,与此同时,某些不好明言的潜规则也渐渐浮出了水面——譬如,皇子妃应当有怎样的出身?元康帝便通过对几位排名靠前的皇子的指婚,将自己的标准明确地展现了出来。
贤德、才华、美貌,性情温和,这是目前所有皇子妃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