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次选秀,太子其实是颇为关注的。他于去岁加冠,结束学业迁居养心殿,这对外界而言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即皇帝有意让太子涉政。而元康帝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近些时候一直在指点太子学习处理政务,只是还没有让他真正入朝。不过太子私下里猜测,所谓成家立业,立业排在成家后,自己正式入朝的时机应该是在他大婚以后,这样一来,大婚的重要性便毋庸置疑了。
至于太子妃的人选,太子倒是不怎么在意的,以元康帝二十年来对待他的态度来看,他想他的太子妃一定会出身名门,贤良淑德,堪为未来国母,只是,她所在的家族必然会是元康帝心腹中的心腹,对皇帝忠心耿耿,绝无可能因为出了个太子妃就被太子所笼络,相反,他们还有可能因此而避嫌。想想自家父皇一直以来的手段,太子觉得自己没必要对太子妃背后的势力抱有期待。
想到未来的太子妃,太子不由又想起了那个被他父皇赐入东宫的林氏女,微微地皱了下眉。
林氏出身姑苏林家,林家三代单传,到了如今林如海这里更是只余一女绕膝,眼看着要断了香火了。林如海探花出身,在翰林院打磨几年后因为文采斐然而被皇帝钦点进了兰台做秘书,随后几经提拔,擢升为正三品兰台寺大夫,后来又受命赴扬州兼任巡盐御史,至今已有数年光阴。似江南这等富庶之地,掌管盐务的巡盐御史按例是两年一换,鲜少有能连任的,林如海得以破例连任,想来确实是皇帝的心腹无疑,只是……元康帝为何将其平调到了翰林院,而不是回归兰台呢?这其中是否有隐情?
提笔写了个“林”字,顿了顿,又在旁边写上了一个“香”。太子对元康帝赐给林氏的这个封号不是很满意,无他,太过香艳了,未免显得不够端庄。只是想想自己册封妃嫔时用的那些字,除了静宝林与婉承徽外,其他的“悦”、“丽”、“顺”……好像也不比“香”这个字端庄到哪里去,也许元康帝只是顺从了儿子的喜好?可是,林如海到底是天子近臣,按理说,皇帝赐下的封号绝不应该这么的轻佻。想到这儿,再联想到林如海没能回归兰台,而是被平调到了翰林院的事实,太子觉得自己隐约猜到了元康帝此举背后的深意。
如今的东宫,因为尚未册立太子妃,所以一众妃嫔位份都不高。只是元康帝怎么会因为外人而委屈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就算只是低位妃嫔,容貌出身也都是不俗的。如静宝林,她的祖父曾任礼部尚书;如婉承徽,她的祖父曾是翰林院院正;其他如文顺常等亦有出身不凡者。只是,目前东宫妃嫔已有近二十人,除了静宝林与婉承徽外,其他如悦承徽、丽承徽,以及曾被太子短暂宠爱过一段时间的几位顺常,出身其实都算不上高,外人据此便能够看出,太子对于名门淑女并无多少特别的眷恋——这其实理所当然,太子为国之储君,高高在上,妃嫔们出身再好,放在太子眼中也是差不多的。
只是,裙带之私既然自古以来一直存在,而且长盛不衰,那么自然便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太子自行领悟了个中妙处,又施以种种手段,那么元康帝即使不会因此而猜忌太子,也会心生不快;偏偏太子目无下尘,对这一切毫不在意,元康帝反而担忧起这个儿子太清高,不懂得笼络人心的问题,因此放松了枷锁,亲手将自己的一名心腹推向了他——只是那个“香”字的封号,以及林如海没能回归兰台的事实,到底还是暴露了元康帝隐藏在脉脉温情之下,深埋在心底深处的对于太子的警惕。
想到这里,太子突然一笑。
自幼,他的父皇便一直将他捧在手心,这固然是爱护,却也是再明显不过的隔阂,不说朝臣,他甚至不曾与兄弟们嬉笑打闹,他们在他面前必须谨守臣子之礼,否则便会遭到元康帝的严厉训斥。他更不曾与母族之人有接触,明明他的舅父乃是国之栋梁,甚至在取消了丞相之位的本朝被人尊称为“李相”,众所周知的权势滔天,可他在十六岁前根本就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元康帝对他的教导与控制是全方位的,加冠前,他的身边没有亲信,除了总管太监外,侍候他的宫人们平均半年便会被更换一批,他的老师们也全部是皇帝心腹,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由皇帝提前准许的。他是元康帝心爱的儿子,寄以厚望的继承人,却也是对方掌中之物,任凭他如何摆弄都无力反抗——甚至在清醒过来前,他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然而无知无觉其实是幸福的,清醒反而是痛苦的,他在痛苦中挣扎,看不到希望,辨不清自己的前路在何方。十六岁到二十岁,那四年是他一生之中最为黑暗的时光,直至加冠前后,大概是自觉对他的培养可以告一段落,元康帝终于将捆束在他颈间的枷锁放松了些,他又在加冠当晚得到了上天赐予他的宝物,至此,他才终于摆脱了那些无所不在的控制,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活着”。
而如今,他的父皇又肯将手中锁链再放松一些了……
望着那个瘦骨嶙峋的“林”字,太子放下笔,唤来了守候在外的女官霓裳。本朝宫女只有在年满二十五岁、放弃出宫以后才有机会升职为女官,因此霓裳已经不年轻了,她是李皇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