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方阵的正面防御能力堪称无解,哪怕是同等级的重装骑兵都无法冲破防线。
试探了一
何况,几十万劳动力,哪怕是全部送去种地、挖矿,也能起到不小的价值。
地形,这没办法选择。
秦霄花费了720万天功,兑换了两件治疗神魂伤势的宝物交给帝辛。
斯巴达重装步兵负责侧翼的防护,也能最大限度弥补长枪方阵在侧翼防守上的弱点。
空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的整体素质并不高,缺乏顶尖的将领指挥。
奥林匹斯山脚下的平原上,近两百万秦军,与一百多万马其顿军团对峙。
最大的缺陷,就是对战斗地形要求极高,只能在纯平原的环境下发挥最大战斗力。
虽然有着对作战地形要求高、惧怕侧翼突袭的弱点,但在特定的地形下,几乎不可能被人从正面突破。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血镰军】的掩护之下,弓弩部队上前,对马其顿方阵发起密集的攒射。
靠着【英雄挽歌】三件套的加持,秦军一路横推过去,几乎没有多少伤亡。
马其顿方阵体系,非常惧怕强力的远程攻击。
大军推进到奥林匹斯山脚下的时候,总共才将天功余额推进到三百多万。
英雄的比例也要少得多,超阶强者更是一个都没出现。
比同等兵力的天庭天兵要少得多。
后者留在后方“调养”,秦霄继续率大军北上。
不如直接杀个干净。
几轮普通穿甲箭,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
战斗结束后,秦霄清点了一下军功。
至于腓力二世发明的基佬……啊呸,伙伴骑兵,则是游弋在战场边缘,寻找机会对敌人发起致命的冲击。
另一个致命的缺陷在于……
反正,等战争结束之后,还可以用未来之城爆一波人口,来填充“占领区”。
支持白起的人并不多。
一旦地形稍微复杂一点,阵型一乱,整个体系都会直接崩溃。
但,当大秦军队带着秦弩远渡重洋而来的时候,就有了另一个故事。
秦霄和秦始皇商议了一番之后,决定将这批俘虏贬为奴隶,送到后方已经占领的地盘上去。
不过,马其顿帝国的高层也不是完全的蠢货。
雅典城内,十几万守军,再加上两倍数量的平民,哪怕缴械之后,至少也需要十万大军看守。
但远程攻击,却是秦军所擅长的。
这是因为,马其顿帝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只是七阶,极少有达到八阶或者更高水准的部队。
如果说要有什么致命的缺陷。
围点打援、攻占雅典,再加上此前一路横推沿途的岛屿所获得的军功,一共有800多万天功。
总比直接杀光要划算。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亚历山大王去世的缘故,总之,马其顿帝国确实是外强中干。
若是每一次大战都这么收押俘虏,不用等打到奥林匹斯山,秦军光是在看押战俘这一块,就要分出去一半甚至更多的兵力。
所以在后来,在地形环境复杂的罗马,马其顿方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直接导致这个帝国的灭亡。
这笔收获比秦霄预期的要少一些,不过并非什么大问题。
虽然麻烦了点,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前线的战局造成混乱。
马其顿方阵的致命弱点,在之前的战斗中早已被秦军这边的统帅们所掌握。
在亚历山大横扫地中海区域的过程中,这套战术体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秦霄不清楚奥林匹斯山众神是否已经下山,但这并不妨碍秦霄下令发起试探性的攻击。
散兵力,并且对大军的后勤造成额外的负担。
在地中海区域,因为环境的缘故,没有合适的材料来生产强弓劲弩,因而也没有什么强大的远程部队。
后者以马其顿长枪方阵为主力,侧翼辅以斯巴达重装步兵、马其顿伙伴骑兵,算是一套相当简单,但在特定地形下非常强大的搭配。
因为马其顿兵力收缩的缘故,这一路横推过来,俘虏倒是抓了不少,但几乎都是平民,没有获得多少战功。
马其顿方阵虽然有着惧怕远程攻击的弱点,但好歹也是全军重装部队,普通的箭矢很难穿透厚重的重甲。
何况,从利益的角度来讲,受降之后再杀俘虏,一旦消息传出去,后面的战争过程中,敌人一定是宁死不降,反而会给秦军的进攻战略带来额外的麻烦。
看不起“异族蛮夷”是一回事,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光,这种事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
在确认打不过入侵者之后,便开始疯狂收缩兵力,放弃了南方绝大多数的领土,将防线收缩到奥林匹斯山脚下,并派祭祀向奥林匹斯山众神求助。
所以这套体系堪称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