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说到这里,就听得远处传来一阵汽车鸣笛声。”
“他赶紧掏出怀表看了看说:不行,我得坐车走了。这样吧,我把这块表给你做个凭证。到时你拿着它,带你丈夫去找我,我一定尽其所能,想方设法给他治好。”
“说话的空,一辆破旧的老式客车开了过来。”
“等车停下打开车门,老者赶紧把怀表塞到刘嫂的手中,匆忙的上了客车走了。”
“这时,刘嫂猛地想到了什么。便急忙冲着已经开走的客车喊到:老先生,到时我到哪里去找你呀——”
“就见老者从车窗伸出脑袋冲她喊道:"知草堂,到知草堂找我。记住了,就坐这辆车。千万记住,到知草堂去找我……”
“车走远了,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刘嫂借着路灯,看了看老者留给她的怀表,正是凌晨三点整。”
“第二天。”
“刘嫂在干活之余,便试着向人打听知草堂在哪里。”
“可人们大都一问三不知,说听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后来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跟她说:知草堂好像是子虚县解放前的一家老药铺。具体情况,可到中医院去打听打听。”
“在清理完她分管的那段街道卫生后,刘嫂便专程去了一趟中医院。”
“最终在一个老中医的嘴里,探听到了有关知草堂的事。”
“老中医告诉她说:知草堂是子虚县民国年间的一家大药房。”
“当时的知草堂,是子虚县药行的头牌,在方圆一二百里之内都有名气。”
“尤其是根据祖传秘方熬制的龙骨丹,对接骨正骨,医治跌打损伤,据有奇特疗效。”
“据说。”
“知草堂的祖上是个采药的。”
“在一次采药时,不慎落下悬崖,骨断筋折,被摔成重伤。”
“采药人被摔在一个流石滩上,眼看着伤口血流如注,可想采些杂草树叶和抓把土堵下伤口止止血都没有。”
“后来,他发现身旁的一块锅台那么大的卧牛石,表面风化的跟蜂窝似的。”
“他随手捡起一块棱角锋利的石头,从风化的卧牛石上凿下一块,放到石板上捣碎研成粉末,撒到伤口上止血。”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把碎石粉末撒到伤口处后,就见咕嘟往外直冒的鲜血,立时止住了。”
“且过了不到半个时辰,采药人就觉皮肉内的断骨折筋发出咯噔的声响,好像是在自动对茬连接……”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伸伸胳膊蹬蹬腿,扶着身旁的那个卧牛石,居然站了起来。”
“一把碎石粉末,竟然有这般神奇的效果。”
“不由得让采药人兴奋不已。他赶忙趴到那个卧牛石上试着舔了舔,一下把他的舌头给吸住了……”
“凭此断定,这个卧牛石,就是传说中的止血接骨神药——龙骨石。”
“此后,这个采药人凭着这个龙骨石正骨接骨,医治跌打损伤,渐渐有了名气。”
“直到民国年间,他的后人,便在子虚县城,开起了一家知草堂大药房。”
“知草堂根据祖传秘方熬制的龙骨丹,对接骨正骨,医治跌打损伤具有神奇的疗效。”
“方圆一二百里,乃至京津等大城市的患者,都纷纷前来就诊。使得知草堂名声远扬,一时传遍了长城内外。”
“可在民国二十二年,有鬼进关,占领了子虚县城后,得知知草堂的龙骨丹,对医治跌打损伤具有神奇疗效。便用刺刀逼迫知草堂交出秘方。可知草堂的人宁死不屈。花国的鬼便惨无人道的枪杀了知草堂所有的人,连小孩和伙计都没放过。之后又放火烧毁了知草堂。龙骨丹的秘方也就此失传。”
“听中医院的老中医讲述了知草堂的故事后,让刘嫂对夜里发生在西环五岔道口的事情,感到不可思议。”
“心说:既然知草堂是一家民国时期的大药房,而当年又在日本子进关后,遭了灭门之灾。她为啥能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遇上“知草堂”的一个老者呢?难道是遇到鬼了不成?”
“可那个老者要真是已故之人的阴魂,而给她留下的怀表又作何解释?这可是一件实实在在的阳间之物呀。”
“也许那个老者,是知草堂的幸存者,或其远亲近枝之后,有幸留下了龙骨丹的秘方。又秉承祖业,重开了知草堂?要不他手里咋会有业已失传的龙骨”,还告诉她到知草堂去找他呢。”
“这事真是越琢磨,越让刘嫂感到玄虚怪异。要不是有那块怀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