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官、养兵、打仗都需要开支,那么钱从哪来呢?从老百姓身上收税呗。但问题是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士绅疯狂兼并老百姓的土地,而士绅不用纳税,老百姓没有了土地却仍然要纳税。其结果就是朝廷收不到税,而老百姓的负担却很重。朝廷和老百姓都是受害者,得利的只是士绅。
正是因为如此,晏殊才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场合,而不是在早朝那种公开场合向赵祯进行推荐,至少质疑的声音会少一些。
除了公务员负担这一项外,北宋的军队负担和土地兼并也是两个大问题。军队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军队人数太多,二是军队战斗力积弱。之所以会有这两个问题,也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北宋的外患很重,为了对付西夏和辽国的威胁,就需要养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二是北宋皇帝害怕军队会造反,就设置了防止武将专权的制约体系。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兵将不识的结果就是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的开销巨大,而战争回报非常感人。
只要这个人的观点是对大宋好的,自己就会向上举荐,这就是晏殊的为人处世之道。
陆垚这边看了看赵祯所在的区域,晏殊今天到场的时候已经跟陆垚说过了,一会儿会找机会将王安石推荐上去,陆垚十分赞成。在现在这个阶段,陆垚觉得欧阳修跟韩琦,都应该是支持王安石有所作为的,真正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是在宋神宗时期,现在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应该还是会支持王安石这样一位大能人的。而也是这个时候,仁宗时期,才是王安石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时期。
后期的事情晏殊其实并不清楚,但是吃鱼饵的这件事情,晏殊是知道的,对于这件事,陆垚自然也是从古书当中了解到的,说实话,陆垚也不能理解王安石做出这一项举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不过,这件事情引起了赵祯对王安石的反感,却是千真万确的。
以,晏殊这边本来想着,是要趁着赵祯开心的时候,说出举荐的事情,到时候赵祯就算对王安石有些偏见,但是也不会大发雷霆才是。谁能想到,这蹴鞠比赛没有能如晏殊的心意,上半场竟然是以草根队的领先而收场。那现在晏殊的处境就非常的尴尬,他到底是该这个时候站出来,还是今天就放弃将王安石推荐给赵祯了呢。按照机会概率来说,今天的确是绝佳的机会,因为自己等同于是在面对着赵祯还有少数大臣们的情况下举荐王安石。如果是当着满朝官员的面来举荐的话,到时候反对的声音一定是会出现的,那时候想要举荐成功还要有其他人在场作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至于晏殊自己呢?他对王安石,说不上多喜欢,但是也说不上十分厌恶,对事不对人的话,单就王安石提出的这个以战促和的理念,就已经足够让人承认他的实力了。
当然,作为宰相,晏殊完全可以面见赵祯私下商议,但是这种方式在晏殊看来其实份量不够,到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引起赵祯的足够重视,还是要当着其他大臣的面将王安石给推上去,这样才能够服众。
王安石此人,之前晏殊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他交友广泛,能力也够强,但是有多少志同道合之人,就有多少不喜欢他的人,所以,就算王安石现在不在朝中,但是实际上背后议论诋毁他的人绝对也不少。
所
不到一年,就发生了激烈的新旧党争。
比如赵匡胤害怕大臣集权,他就采取了一职多官的策略。这种一官多职的想象,当代社会也是存在的。一个职权分成好几个职能部门,想去办点事就要跑十几个衙门。这么搞固然是削弱了官员的权力,使官员不能揽权。但代价就是官员数量巨大,职权分配不清晰,遇见事故就相互推诿,净是一群只拿工资却不干活的玩意。并且北宋官员的级别和待遇还都不低,朝廷每年仅仅官员俸禄开支这一项,就有很重的负担。
北宋立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搞了一套将地方行政、财、军三大权集于中央的政治改革。经过改革后,北宋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增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武将地位,实行文人治国。但是由于赵家太祖是篡位登基,做贼心虚,所以他的改革有一点矫枉过正。
宋仁宗死后,宋英宗继位四年也驾崩,然后就进入了宋神宗时代。神宗继位后,满朝文武都是历经仁宗、英宗的三朝元老,神宗的威望很浅,毕竟他是个只有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而像韩琦和欧阳修这样当年都还很嫩的新人,在神宗时期则已经都晋升为老变法了。所以宋神宗为什么要变法?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国家疲敝不堪,需要变法;另一方面
既然社会存在这么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那么改革就是必然的了。王安石变法前,宋仁宗时期的欧阳修、韩琦等人就是力主改革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变法目的,实际上有很大的功利性。作为官僚阶层,在没有确实可见的利益推动下,他们是不会给统治阶级卖命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韩琦和欧阳修等人的改革,出发点并不是单纯的富国强兵,而是通过改革让自己升官。往好了说是为国为民,说白了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