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书屋

гūsんūū2.#9374;м 陇雁代云藏书诗书环

+A -A

    “二人,古之名将白起,李牧,项羽,韩信甚至也不及他们。”

    “然而,去病虽然斩首八千,却自损七千。”

    “汉朝当然不可能被匈奴打败的,却也为了打赢匈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平淮书》说,多年以来,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民间十室九空,全国府库枯竭,转漕之费还不足以奉战士。文景以来的积富被消耗一空,孝武之后,虽有孝宣中兴,此后汉室就渐渐倾颓了。我想,郡国兵制度也日益衰败,编户齐民渐渐被募兵取代的原因,也与这有关吧,天下直到现在都找不出这么一支训练精良有素,却又忠于国家的军队了,若还有那样的军队,想必就不会出现现在各个诸侯拥兵自重的景象了,而羌胡之乱,也不会缠绵一百年之久,让人民一直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饱受兵祸之苦。”

    “是不是有一点操之过急了呢?”

    赵嘉道:“卫青后来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内朝第一,与外朝丞相等同,他也承认自己能够位极人臣,天下至尊贵,是因为皇帝的缘故。”

    “卫霍列传里满篇上曰,官样文章,有人怨恨太史公吝于笔墨,《抑》曰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其实,他们已经不需要太史公的为其赫赫武功美言增饰,他已经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功绩了,又因为他在《佞幸列传》提到卫霍,有人藉此攻击他的史德,他们却不知这本来就不是抹黑,而是事实,是太史公劝谏那些为非作歹的佞幸以卫霍为榜样,他们既然获得异于常人的宠爱,也要为国家做出相应的贡献。其实,太史公也不是没有称赞过大将军的品德。《太史公书》在孝宣时问世,就有人称赞他有良史之才,我认为,史官最基本的品德,秉笔直书,真实记录,他已经做到了,可以与春秋时直书赵盾弑其君而不改的史官董狐,直书崔杼弑其君的叁位被害史官相比了。”

    赵嘉道:“你的话不无道理,自这二位将军相继陨落后,孝武皇帝继续任用外戚李广利,只可惜征伐大宛,第一次失利,为了再次攻打大宛,调动全国兵马,大约又是近数万,天下骚动,人民不堪役使。”

    “他说李将军命奇,可他的好运气也到头了,毕竟,像二位将军,世之少见,不是宠妃的兄弟都是卫霍。”

    “都说投桃报李,可是李将军又因此又换来了什么,得不到像卫霍那样的破格提拔,没有倾全国之力装备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作为偏师,为其扫荡匈奴供他们立功,造化弄人,可他偏偏又遇到了匈奴主力,博望侯张骞没能及时赶到,他们浴血奋战,几乎全军覆没,不想让他出战,不想让他抢去卫霍功劳迎击主力,又被调去偏师,军中没有向导,导致迷路,水草不济,无功而返,他一生七十余战,却被因此问罪,不想连累军中士卒,自己独自面对,老迈之身不想与刀笔吏对簿公堂,于是……”

    赵嘉问道:“可太史公为何要写他呢?单独为他列传?不偏偏是不能封侯吧?”

    王瑗答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岂效穷途之哭?其实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还想请公子解答。”

    “为何当时的士卒乐于跟从李将军,而不是与他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呢。”

    赵嘉愣住,然后回答道:“汉朝军制,齐民编户,凡是男子十七,都要服役两年,最后一年前往边地戍守边关,如果遇到战事,往往在外多年不能回家。而军中制度严苛,文书繁多,士卒往往苦不堪言,我想起来了,李将军为人体察下情,与士卒同甘共苦,不积家产,往往惠于士兵,而且他行军便宜,只要从军,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大多都是平民,几乎没有成为军官的机会,既然都是一死,何不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所以,士卒乐李广,而苦程不识,乐于为其死,也无怨无悔。”

    王瑗道:“所以,那么答案呼之欲出了,自古以来,有名有姓的名将常有,而无名无姓的士卒才是最常见的。并不是因为李将军有夺天之功,而是他就是边境峰遂里为国默默奉献一生的戍边之人,文景之时,边境之所以安宁,是因为由他们的存在,那些从军的六郡良家子,得不到天幸的人,默默成为了边关埋葬的无名白骨。”

    所以后人才会说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世人都会记得卫霍彪炳千古的战绩,却看不见这些,白骨。

    “写一人,等于写千百人,所以李广之死,军中共为哭泣,天下闻者莫不为之共为哭泣。”

    赵嘉问道:“刚刚你说为何皇帝会重用亲信,发动战争,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王瑗笑道:“无非就是,集权,二字。”

    孝武一朝,先有母后临朝干政,他讨好母亲王太后,寻找她曾在民间的女儿,封为公主,赏赐无算,在窦太皇太后死后在执掌权柄。废皇后陈氏,以至于昔日对他有扶持帝位之恩的皇后母亲大长公主刘嫖,对他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文有丞相,便设立内朝分权,外有宿将,便提拔重用外戚恩幸,借外患之名,为他们谋求军功,夺取兵权。命奇恐怕也只是君王的掩羞托辞吧。

    


【1】【2】【3】【4】
如果您喜欢【才子书屋】,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