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书屋

第316章 古今辩论!战斗力爆表的孔rong!

+A -A

且南阳豪族皆大欢喜,此既是托古改制,我以为陛下是偏向咱们古文经的。”

    “陛下在雒阳时,得上天卷顾,断桥助阵,又携玉玺于南阳正位回宫,这些不正是咱们今文经所倡之事吗?陛下必是偏向咱们今文经的。”

    “......”

    正当殿中鸿儒学者窃窃私语时。

    司徒卢植起身,转向刘辨,欠身拱手:“陛下,时辰已到。”

    刘辨恩的一声点点头,摆手吩咐:“既如此,便开始吧。”

    司徒卢植颔首:“喏。”

    旋即。

    他转身面向众儒生,朗声言道:“自武帝罢黜百家,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起,经学日渐兴盛,后有刘歆立《古文尚书》《古逸礼》《左传》,经学遂分古今。”

    “......”

    “两百年来,古、今文经内斗不断,各执己见,各成流派,难成一统,不利教化民众,经国治世,终难大用。”

    “......”

    “是以,陛下征召天下鸿儒至南阳,开辩论,研经学,意在求同存异,融合古今,万望诸生各抒己见,明辨圣人本意。”

    “......”

    卢植在宣读开场白时,刘辨的注意力则在最终的名单上。

    他皱着眉,目光扫过下方辩手。

    但见......

    今文经学派中,二辩辩手孔融,正襟危坐,神态庄严肃穆。

    “他便是孔融?”

    对于这个小学时期,便有耳闻的名人,刘辨期待已久。

    但当真正见过时,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总感觉面前端坐的男子,与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出入甚大。

    军师联盟的声音跟着响起:“从位置上判断,他便是孔融,能够从数百今文经学者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在士林,还是挺有地位的。”

    “那肯定的。”

    刘辨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作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这可是他纵横官场的法宝,岂能不好好研读,如果我有这么个祖宗,肯定抱得死死的。”

    “咦?”

    忽然,刘辨注意到孔融的眼神,始终在注意对面的二辩辩手。

    他低头轻瞥一眼名单,不由好奇:“老师,你们知道这个桓睿,是个什么身份吗?”

    军师联盟立刻言道:“卢植递上来的资料,有桓睿的简介,他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谭的嫡系后人,着作有《新论》二十九篇。”

    “桓谭以反对谶纬神学,敢于上书指出皇帝听纳谶记是错误,而闻名天下,要知道光武帝刘秀可是大力提倡图谶的,桓谭这是在跟皇帝对着干。”

    “不对呀!”

    听着军师联盟的解释,刘辨皱起了眉头:“老师,这图谶不是王莽最先提倡的吗?他可是正经八百的古文经学者,怎么桓谭作为古文经学者,会反对这个呢?”

    “辩爷听的还挺仔细的。”

    军师联盟随即给出解释道:“的确,谶纬最早是身为古文学家的王莽所提倡的,但后世的古文学家,却大多对其持反对态度。”

    “究其原因,是古、今文的治学方法不同了。”

    “今文经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附会,如果以客观的眼光看《春秋》,根本不会有那么多微言大义,那些所谓的书法,不过是记述过程中的用词不同而已,可今文学家却硬要给它们安上各种大义。”

    “但是,他们真正的意图,其实不是去解释《春秋》这本书,而是借此机会,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此干预朝政而已。”

    “比如何休的‘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如果以实际历史看,那是何等的荒谬绝伦,但何休在乎的,本就不是历史,他只是借历史的皮,来包裹自己的思想罢了。”

    “古文经则不然,对于他们而言,五经是史书,只是在记录历史而已,这就是着名的六经皆史,那句话的来由。”

    “古文经学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因此他们对今文学那种附会绝不认同,对于掺杂其中的谶纬、灾异之说深恶痛绝。”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王莽出自政治目的而提倡谶纬之后,东汉的古文学家,反而坚决反对谶纬的根本原因。”

    刘辨恍然大悟,饶有兴致地点头:“原来如此。”

    军师联盟随即提醒道:“辩爷,待会儿,你可能会听到孔融一系列,以尊王为核心的,解读《春秋》的微言大义,保证让你打开眼界。”

    “哦?”

    刘辨有些期待:“那我还真想听听了。”

    军师联盟:“专家同样非常期待。”

    简单的开场白后,双方一辩进行陈述观点。

    紧跟着,便进入了二辩的环节。

    此刻。

    孔融站起身来,趋步转入大殿,深躬作礼。

    对于今文经学者而言,“尊王”是他们的核心思想,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他都会对皇帝陛下,保持绝对的尊重。


【1】【2】【3】【4】
如果您喜欢【才子书屋】,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